1938年初,许光达抵达延安航心配资,担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(简称抗大)教育长一职。由于他工作极其认真负责,每一批学生的资料都会仔细翻阅。一天,当他翻阅一批学生资料时,无意间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,顿时激动万分:“这不是我媳妇吗?”
许光达的妻子名叫邹靖华。两人的相识可以追溯到邹靖华的父亲——邹希鲁。邹家是长沙东山乡的书香门第,虽然家道中落,但邹希鲁凭借教授书籍为生。邹靖华作为他的二女儿,从小便沐浴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,拥有着常人难以享有的知识资源。而与她相比,许光达的成长背景则截然不同。
许光达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,当时他还叫许德华。母亲早逝,父亲文盲,许光达从7岁起就开始为家里放牛。虽然他渴望接受教育,但家庭贫困使他无力上学。因此,他时常偷偷溜到学堂的窗外旁听课程。直到有一天,在一个寒冷的风雪天,他因饥寒交迫而晕倒在地。邹希鲁就是那天的授课老师。作为一名有见识的教育家,邹希鲁早已注意到这个努力求学的贫穷孩子,在救醒许光达后,他破格收留了他。
展开剩余82%在邹希鲁的指导下,许光达学习了多年。1921年,13岁的他考入长沙师范学校。恰巧,这所学校是邹希鲁的同窗好友、教育界著名人物徐特立所创办的。许光达在这所学校中,不仅学到了知识,也逐渐融入了邹靖华的生活。
许光达虽出身贫寒航心配资,但他深知知识的珍贵,因此对学习格外上心,成绩一直名列前茅。邹希鲁逐渐发现,许光达不仅品学兼优,而且为人勤奋、踏实。经过长时间的观察,他决定将自己的女儿邹靖华托付给这个值得信赖的青年。于是,邹希鲁主动去许家提亲,而许家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。
然而,尽管亲事已定,许光达与邹靖华的婚期并未如常人那般迅速。那年,许光达才14岁,邹靖华则年仅9岁。虽然两人年纪尚轻,但缘分已然注定。
在长沙师范的学习期间,许光达接触到了革命思想。他不仅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书籍,还积极参与了学生运动。1925年9月,许光达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并在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。1926年,他被党组织选送到黄埔军校学习,秘密加入了黄埔军校的第五期炮兵科。
由于急于出发,许光达未能及时与邹靖华告别。直到他后来寄回的一封信和一张穿着军装的照片,邹靖华和她的家人才得知许光达的去向。邹希鲁对黄埔军校的认可使得他对许光达充满了期望,他将那张许光达穿军装的照片珍藏起来,从此,许光达成了他的骄傲。
1927年,许光达从黄埔军校毕业,随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25师直属炮兵营担任见习班长。他跟随南昌起义军南下航心配资,参加了潮汕一带的战斗。在三河坝激战中,许光达受了重伤,但他依然未曾放弃寻找党组织的决心。在白色恐怖的压迫下,他几经辗转,最终在安徽寿阳与党组织接头。
许光达担任了学兵团的教育副官,负责策划和组织武装暴动。由于敌人的发现,他们的行动很快暴露,许光达险些被捕,但凭借着顽强的毅力,他成功逃脱。在之后的日子里,许光达继续执行任务,被派往西北军冯玉祥部队开展工作。途中,他经过武汉时,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故乡的浏阳河,便请假返回长沙。
在长沙,他与邹靖华久别重逢。两人见面后,情感如潮水般涌现。邹靖华问他:“五哥,你觉得农民运动到底是好还是不好?”许光达激动回答:“农民运动当然是好的!”邹靖华也露出甜美的笑容,看得出她和许光达的思想不谋而合。
那时,双方的父母也开始考虑到两人年纪渐长,正值动荡的时代,决定趁机促成婚事。于是,许光达和邹靖华的婚礼在几天后举行。然而,婚后不久,许光达便收到敌人发出的通缉令,邹靖华震惊之下,焦急地问许光达:“你是共产党吗?”面对妻子的疑问,许光达终于承认了自己身份。邹靖华并没有因此指责他,而是坚信丈夫走的路是正确的,她鼓励他:“你快逃吧,我知道你走的路是对的,只有打倒那些坏人,穷人才能有活路。”
许光达轻轻捧起邹靖华的脸:“桃妹子,我走后,你一定要保重,我一定会回来的。”邹靖华强忍泪水,哽咽道:“你放心,我会等你,不管天崩地裂。”
第二天一大早,许光达悄悄离开,带着妻子的祝福踏上了新的征程。新婚仅十天的两人便在战火中分别,且这一次的分离,整整持续了十年。
许光达在长沙城内发现,到处都是他的通缉令。为了避开追捕,他改名为“许光达”。尽管他知道此地不宜久留,但却因为失去与党组织的联系而无处可去。于是,他想起岳父邹希鲁在河北清河担任县长,便决定前往投奔。邹希鲁并未察觉到许光达的真实身份,便为他安排了警察局长的职位。许光达打算趁机培养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。然而,不久后,长沙警卫司令部掌握了他的行踪,他只能继续逃亡。邹希鲁也因此被革职,回到了老家。
许光达后来辗转来到北平,在这里他通过各种途径与党组织重新取得了联系,甚至曾在煤矿当过工人。直到有一天,他因为种种巧合来到上海,终于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方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