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日战争期间,第74军作为国军中的精锐王牌部队,战斗力极为强悍。该军下辖的第51师、第57师和第58师新宝策略,因为三个师名中都带有“五”字,因此被誉为“三五”部队。这支部队在战场上的表现,成为抗战史上的重要一环。
事实上,这三个带“五”的步兵师各自有着不同的起源,且最初并未同时隶属于第74军。第74军是在全面抗战初期才组建,起初仅包含第51师和第58师。两师的前身分别为补充第1旅和浙江保安团,其核心领导人物王耀武和俞济时之间早有深厚合作关系,因此合并组军顺理成章,默契十足。
而第57师则起源于孙传芳“五省联军”的余部,算是杂牌军出身。尽管如此,该师较早归附中央军,甚至在陈诚整军时期被列为调整师,得到了较好的装备配置,战斗力逐步趋向正规化和中央军标准。这个师在抗战初期便多次与日军交锋,表现不俗。
第57师在正式纳入第74军时,已是王耀武担任军长的阶段。王耀武领导有方,从不排斥外来部队,反而善于挖掘每个单位的潜力。第57师在他的调度下,尤其是在上高战役中,发挥出色,显示了不凡的战斗力。
展开剩余74%在第74军内部,第57师的实力与第51师相当,有时甚至因参与更激烈的恶战而锻炼更深。打恶仗虽能提升战斗经验,但伤亡也相应惨重,成为部队长期面对的严峻挑战。
第57师参与抗战以来,遭遇的最大伤亡是在1943年11月爆发的常德战役。在这场恶战中,第57师主力顽强坚守常德达16昼夜,给日军造成重大杀伤。可惜,除师长余程万率领数百人成功突围外,约8000名官兵几乎全军覆没,伤亡惨重,绝大多数为战死。
谈及这些数字时新宝策略,很多人误以为伤亡全部属于第57师,实际上情况稍有不同。据《血战常德,威震日寇——常德会战史料集》统计,守军总兵力约8529人,其中包含配属的第188团约1000人及军炮兵团的一个营、战防炮连、高射炮排和高射机枪连等约1000人。因此,第57师本身兵力约为6500人。
根据国军常德会战前兵力统计,第74军参战总人数为官兵合计22136人。军直属部队规模庞大,除军直属队外,平均每师兵力约六七千人。第57师参战时兵力约为6500人。
第57师付出的具体伤亡数字为:阵亡军官257人、士兵3812人,负伤军官146人、士兵1891人,失踪358人,作战减员共计6464人。换言之,该师几乎全员伤亡,突围的少部分官兵亦多负伤。
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值得探讨:第一,作为主力的第57师为何在常德战役时仅有约6500人参战?第二,在几乎全军覆没后,该师是如何实现战力重建的?
关于第一点,这在当时国军普遍存在。尽管理论编制第57师应超万余人,但抗战后期国军兵员补充困难重重,主要靠抓壮丁。运输过程中损耗巨大,实际补充兵力大大不足,合格兵力更稀缺。再加上常德战役前,该师可能有部分官兵留守、养伤或外调,使得实际参战兵力锐减至6500人左右。
这部分兵力主要用于填充三个步兵团及师直属战斗岗位,绝大多数为作战一线的战士。
第二个问题,伤亡惨重后第57师如何恢复战斗力?首先,战后从零散部队、伤员中收拢官兵,汇集约两三千人作为重建基础。其次,第74军军直属部队规模大,从军直属队及另外两个师中抽调骨干力量,帮助第57师重塑骨架。最后,在骨架完成后,再大量补充新兵,使该师整体建制逐渐恢复。
这一恢复过程耗时较长,且难免曲折。1944年上半年,第57师主要在恢复期。彼时国内部队开始换装美式武器,第57师作为重点换装单位,兵力补充也逐渐到位,再加上积极训练,使战力迅速提升。至1944年下半年,该师部分单位已能在长衡会战中打出亮眼表现。
1945年初,第57师被正式确定为美械装备师。在同年雪峰山会战中,该师如猛虎出笼,击杀日军6010人,战绩领先各师。自身伤亡2065人,战损比接近1比3,给予日军沉重打击。
综上,第74军特别是第57师在抗战中经历了从生死鏖战到浴火重生的全过程新宝策略,展现了惊人的战斗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方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